二〇一二首屆禮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由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與嘉禮堂共同舉辦的“首屆禮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已於2012年4月7日至9日在北京清華大學召開。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和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英國的六十多位專家學者,以及眾多熱心禮學的社會有識之士蒞會。這是近多半個世紀以來,傳統中華文化漸次回歸主流價值視野之後,大陸學界首次以禮學為主題框架、梳理相關脈絡、集結兩岸及海內外權威學者的大型學術活動。
【發起辭】
中華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儒家文化之主幹爲禮樂文化,禮乃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在理論層面,若未觸及禮之特性,便不能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在實踐層面,若未繼承傳統禮儀的合理內核,弘揚中華文明終流爲一紙空言。清華大學禮學研究之傳統淵源有自。1914年,梁任公於同方部禮堂作題爲“君子”之講演,寄寓清華教育當以“以養成國民之人格爲宗旨”,覃思任公之義,“本以禮爲人格教育之一工具”,分而述之,即“一方面講求禮之調節,一方面推闡制禮之精意及其功用,以明禮教與人生之關係”(1925年)。王靜安則扶搖直入三代度制,睹其所創繹,“古之所謂國家者,非徒政治之樞機,亦道德之樞機”,“制度、典禮者,道德之器也”(1917年),誠得夫中國禮治精神之脈理。陳寅恪續命河汾之學蓋發軔於清華,探本隋唐典章淵源,禮儀、音樂綿延逾半帙,其學上接千載,規摹盧陵歐公,以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下”(1935年)。四十年代以降,清華學統取精闡微,多元軼興,禮學之一脈旋入腠理,教務長潘光旦力倡“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此以“中國禮教文化的中心精神”爲鵠的(1940年);同樣學出清華而精研西哲之賀麟,亦對禮學情有獨鍾,其云“儒家的禮教本富於宗教的儀式與精神,而究竟以人倫道德爲中心”(1941年),此非梁、王諸公之論輻輳而發散之徵乎!
今值國中工程實業發達,生計優裕日進,財源漸滋濬闢,而人倫德性張力劇增,國民素養風俗靡止之際,工商實業界諸有識之士奮然而起,斥資於清華,委我等同仁集聚教研之心力,新構專門機構以事專項、精密之研究,期藉乎清華園之風物,以蔚成我華崛起之文化氣象,真積力久,或可寖潤於人心,附著於典制,而范成淳厚樸質之風俗。料推當年任公矢志在清華園“參合着舊的精神,一面求智識的推求,一面求道術的修養,兩者打成一片”(1927年),殊不知此途竟荊棘叢生,然曼成其學,“以一個學校極少數人打出一條血路”則恐仍爲壹意進取、亹亹卷舒之所必經。《樂記》云“禮居成物”,《易傳》云“厚德載物”,古訓物爲事,清儒阮元謂“物者,即身家國天下之事”,亦即《大學》之所謂“格物致知”,禮學之恉誼端在此。我儕秉之以入平易之道,庶冀三十年後收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