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中國經學國際研討會—開幕式致辞與主題報告紀要

2023年11月4日,由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嘉禮堂聯合舉辦的“經學、禮樂與古典美學——第九屆中國經學國際研討會暨第五屆禮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開幕。


連冕教授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副館長連冕教授主持了本場開幕式,歡迎各位學者的到來,這是中國美術學院第二次承辦經學年會。

首先由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教授致辭。“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走過了18年,“禮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自創辦以來至今已12年。因為疫情的影響,這個會議時隔四年重開,諸位專家學者將帶來累積多年的學術耕耘成果,必將是一個高質量的學術會議。如果說經學是中國古典學術的王冠,那麼禮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二者共構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內核。不了解中國經學、禮學,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國文化、中國社會和中國人。如若不賡續經學、禮學的合理內核,那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將流為一紙空言。本次學術會議的交流議題豐富精彩,有大量跨學科角度的研究,令人期待。經學和美學的展開,有利於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現代藝術學科教育的發展。九十五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始終有著強烈的情懷。1928年中國美術學院建校之宗旨是“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新的時期,中國美術學院秉承強烈的“名校意識、自主意識”,在文化建設上有新擔當、新作為,希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重鎮。


金一斌教授

接下來由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香港漢雅軒總監張頌仁先生致辭。張先生代表嘉禮堂歡迎來自各地的禮學和經學學者齊聚象山,對遠道而來的學者們表示感謝。2012年嘉禮堂和清華大學、香港大學聯合舉辦了第一屆國際禮學會議,該會議長期以來配合清華禮學研究中心和中國美術學院,共同關心儒學在當今社會如何落實這一命題,士君子的修養該如何激勵今天的學者。當前,經學研究揭示了許多新視角,但同時也暴露出前所未有的文明斷層危機。儒學與美學在今日應已到了能夠融合的時刻,特別是禮學可以給藝術這門新學科補充華夏傳統的學養,對於藝術,禮學的重要啟示在於禮學是廣義的造型之學,從儀禮的肢體造型、人際的容禮造型、禮器的器物造型到周禮的政治制度和天下結構的社會造型,對藝術這門學科富有啟發意義。藝術作為一個新興學科,進入華夏學制僅有100年。中國美術學院將於下周慶祝創校95周年紀念。在過去的近30年里,中國藝術積極參與全球藝術交流,而國際藝術交流也逐漸成為世界文明交流中最平等的一個藝術平臺。現代學科體系中的禮學應用,使得藝術成為實現禮學現代轉變的便捷途徑。期待在美術學院舉行的此次經學禮學國際會議能夠進一步梳理出華夏文明的造型學和感知學的時代意義。


張頌仁先生

最後,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壁生教授受彭林教授委托作開幕致辭。2019年在嶽麓書院舉辦了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如今四年過去了,终于见到了两岸四地的朋友,但不變的是大家的情誼。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經學研究的重新開展引起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普遍關注。這一學術現象的背後,是中國學術界對古今中西格局的重新調整,即從以往把中國理解為曆史,到現在還原中西文明的對等地位。而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文明、更深入地學習西方文化,經學便成為最核心的問題。在過去的近二十年間,經學研究各個領域的推進,推動了中國學術的自主性建設。在文獻研究上,一批經部文獻的校勘與整理,極大地方便了當代人的閱讀和研究;在單經的通史研究與斷代研究上,幾乎每年都有大量的學位論文和專著;在具體的經學人物、經學問題研究上,許多領域得到了突破性進展,例如喪服研究、鄭玄研究等等,深化了中國學術對中國文明、中國傳統經典的理解,經學國際年會的舉辦也代表和體現了中國經學當代複興的進程。經學本就是一門守先待後的學問,不會受到時局變化、疫情去來的影響。但是,經學也是一種需要切磋琢磨、彼此激勵的學問,惟有古老而常新的學問,能夠使我們超越地域、學科、領域的分界與隔閡,關聯在一起。


陳壁生教授

接下來,由北京大學的吳飛教授主持開幕式的主題報告,一共五位教授分享了近期的經學和禮學研究成果。


吳飛教授

澳門大學的鄧國光教授報告了論文《吳澄<儀禮正經>初識: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徵述探隅》,張爾岐《儀禮鄭註句讀》借鉴了元儒吳澄,但是未有學者明確指出張爾岐所借鑒的是吳澄的哪本書。題名吳澄的《三禮考注》曾經被指為偽書,《三禮考注》中的《儀禮正經》也連帶不受經學研究的重視。鄧教授就張爾岐《儀禮鄭註句讀》儀節序列以及文本校訂兩個方面,追蹤張爾岐徵述《儀禮正經》的大概與事實,證明了張爾岐《儀禮鄭註句讀》參考的是吳澄《三禮考注·儀禮正經》。張爾岐《儀禮鄭註句讀》及有關“禮節”問題是現代禮學的關注重心,鄧教授強調我們對元儒吳澄應當有重新的認識與正視。


鄧國光教授

同濟大學的張文江教授宣講了論文《試論锺泰著作的結構——兼述二十一世紀中華學術的進路》,先介紹了鐘泰的生平和著作結構,钟泰一生不同时期由四部代表作构成:《中国哲学史》、《国学概论》、《庄子发微》、《春秋正言断辞三传参》。鐘泰精通莊子和荀子等諸子學說,歸宗六經,尤其精於《易》,貫通《春秋》,同時下貫宋明理學,保存了向未來延續的可能,比如鐘泰《中國哲學史》《國學概論》一纵一横完成了一个整体,都是與同時代学者同名而內容取向有所不同的著作。此外,鐘泰與太穀學派有深刻關聯。作為太穀學派黃葆年的嫡傳高足,鐘泰一生從事於文教事業,化宗教為學術,化秘密為公開,匯入中華文明的思想主流,為中國的近代乃至現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文江教授

河南師範大學的呂友仁教授報告了論文《建議教育部賦予經學學科地位,是時候了!》,吕老师首先谈了自己对经学的认识,五十岁之前不太关注经学,五十岁之后开始进入经学,并且不是自觉地进入,而是被拉入经学文献的整理工作中。自蔡元培廢除經學科,一個多世紀以來期盼賦予經學學科地位的呼聲不斷,前有馬一浮、顧頡剛等先生,近年有彭林教授先後三次呼籲恢複經學的學科地位。如今來看也有四條理由值得思考:首先,孔子對當今世界有巨大影響;其次,習總書記對經學的高度重視與科學定位;再次,古今學者對經學是史學的指導思想的剴切論述;最後,廢止經學百年給二十四史研究帶來的負面影響。既有正面經驗,也有反面教訓,由此应当儘快賦予經學學科地位。


呂友仁教授

浙江大學的虞萬里教授宣讀了論文《漢代經師隸定與訓讀的一個側面——<堯典>“光被四表”與“橫被四表”文本解析》,指出漢代中期經師根據古文形體比較、方音音讀近似、上下文義通順等因素形成特殊的“漢讀”,主觀認識和客觀變異的交织造成了一定歧解和譌誤,《尚書·堯典》中的“光被四表”一詞,鄭玄解“光”爲“光耀”,即此一例。清儒自戴震揭示出“光”與“橫”、“桄”的關係,開啟了“光被四表”、“橫被四表”和 “桄被四表”以及“廣被四表”一組異文間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討論,成爲清代分析經籍異文最典型的事例。虞教授剖析了漢代經師在辨識、隸定、訓讀時産生譌誤的原因,揭示出一條經師在傳授經典過程中形成今古文文本的途徑,让我们可以從中窺見經師師説形成過程的一個側面。


虞萬里教授

復旦大學的謝遐齡教授宣講了論文《辨天》,首先強調了哲學作為外來學科,在研究中國學術時容易產生誤解,哲學研究入手造成五經研究的割裂問題需要揭示出來。國家治理的最高原則是“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天無疑是最重要的槪念之一,無論宗教意義還是哲學意義,都須置於首列,更是中華民族信仰所在。然而,天的意義至今未得到足夠重視。重視上天信仰的人往往會稱天爲吾華“至上神”,直接以西方宗教視角認知吾華信仰。謝教授強調天確實至上,但不是神。天和帝的區分尤其值得重視,二者是體和用的關係。此外,天帝和人帝的關係也需要區分,漢代祭祀活動中的太一和五帝問題值得研究。前輩學者或有主張天有人格性、有意志或者超越性,這一類看法都沒有脫離西方宗教的視角。


謝遐齡教授


集 體 合 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