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礼阐微

張德付

清華大學曆史系

禮者,履也,體也。禮學本是實踐性的學問,尤其是其中的容禮,更是需要篤實地踐履。但自東漢以降,容禮失傳不習,几達兩千年。中間偶有學者注意及之,然多為紙上得來,猶不能祛后世學人的誤解——容禮不過是槃辟為容罷了。本文根據自身踐履所得,結合文獻,以闡明容禮在禮學體系中的重要性、容禮制作的根據,并著重發掘容禮心法,以冀將容禮發展成儒門修身之道。

關鍵詞:容禮 修身之道 心法

一、容禮釋名及其在禮學中的位置

容禮即個人儀容方面的禮儀,主要包括容色、言語、拜揖、步趨周旋以及服飾等內容。因一個人學習了容禮,就有威可畏、有儀可象,故可稱為威儀;又因相對於經禮,如人生禮儀(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黨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等)、邦國禮(聘禮、覲禮等)來說,容禮顯得不過是些小儀小節,故又稱為曲禮。

學習了容禮,在行禮或日常交際中就能展現出優雅合宜的禮容。禮容與禮節、禮器,共衕搆成了完備的禮學體系。禮容在行禮過程中,較之禮節、禮器更顯得重要。孔子就曾明確地表達過此種意思。

子曰:“禮經三百,可勉能也;威儀三千,則難也。”公西赤

問曰:“何謂也?”子曰:“貌以儐禮,禮以儐辭,是謂難焉。”[1]

禮經三百,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經禮。經禮可以通過勉力學習而知其禮節流程。而威儀三千,則比較難於做到。因為它涉及到貌,也就是禮容,而一個人的禮容或威儀,不僅關乎學識,更關乎修養,是自內而外的展露,而且在行禮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對方的言行,來決定自己如何應對,因此說威儀三千則難也。由此看來,禮節與禮容之間,禮容無疑更難能可貴。因為整個禮節的韻意與精神主要是通過行禮人員的禮容來表現的。如果說禮節是禮的骨架,那么禮容就是禮的血肉。一個人骨肉停勻、膚革充盈才會讓人覺得美,禮衕樣也是如此的。如果僅將其禮節流程展示出來,而行禮人未習禮容,盡管禮節爛熟,也無異骨立之人,缺乏血肉的丰盈與精神的流注,必然也不足觀。 關於禮器,孔子也曾明確說過,“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亦即行禮關鍵并不在那些器物上面。而在禮容與禮器之間,哪個更為重要,曾子曾予以如下抉擇。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2]

曾子意中君子所貴,包括容貌、顏色、出辭,恰屬於容禮,也就是一個人的禮容。籩豆,屬於禮器。籩豆之事有司存,即有專門的執事人員來負責器物的陳設,君子并不汲汲於此。《樂記》談到這個問題,與孔子、曾子的觀點是一致的,說得也很干脆。

樂者,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鋪筵席、陳俎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樂舞中所用的器物,如干、揚等,乃至樂曲、舞蹈本身,都只是樂的末節,因此讓童子來演奏、舞蹈。陳設行禮過程中所需器物,如筵席、俎豆等,也只是禮的末節,是由專門執事人員負責的。

只有充分了解上述內容,才能理解容禮的重要性。只有通過容禮的學習,將它內化外現為禮容(或威儀),在行禮的過程中,禮節才飽滿丰腴起來,禮器也才靈動起來。不過,令人惋惜的是,曆來禮學研究者多注重禮節的分析、禮器的考證,而於禮容則鮮有措意者,以致即便是研究儒學而又以儒生自命的學者,乍聞容禮一詞,也往往茫然不知其所謂。

、容禮源流略述

關於容禮的源流,禮學家考之頗詳[3],今略述其官學、私學之升降如下。

容禮本由王官掌管、傳習。不論是出土材料,還是傳世文獻都足以證明這第一點。據1976年出土的微史家族青銅器銘文可知,在商末周初,微史家族負責容禮的傳習。《周官》中有“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儀”。此為容禮源於王官之學的證明。

先儒認為《大雅抑》是衛武公的作品,可見春秋初,容禮仍在王官學中,而《抑》直可謂是一篇容禮詩。但不久,禮樂廢壞,王官失守,所幸,私學於此時興盛起來。《孔子世家》載孔子“為兒嬉戲,陳俎豆,設禮容”,可見聖人非常自覺地傳承了本為王官之學的容禮。《鄉黨》一篇可以說是聖人禮容的大觀。這是容禮在私學方面的源頭。

中曆戰國、暴秦,由於文獻不足,我們無法考知在此期間,容禮是否有官、私兩條傳習的學脈。但漢初,容禮卻是由私學升而為官學的。《史記儒林列傳》云:

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而魯徐生善為容。孝文帝時,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徐延、徐襄。襄,其天資善為容,不能通禮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以容為漢禮官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皆嘗為漢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禮為淮陽太守。是后能言禮為容者,由徐氏焉。

《漢書·儒林傳》蘇林注:

《漢舊儀》有二郎為此頌貌威儀事,有徐氏,徐氏后有張氏,不知經,但能槃辟為容。天下郡國有容史,皆詣學之。

禮官大夫、容史都屬於王官系統。孝文帝時,徐生因容禮而擔任禮官大夫,而郡國又有容史向禮官大夫學習。與徐生衕時的賈誼也通曉容禮,著有《容經》一篇。其中所記載的,大概就是徐生和賈生當時所習的容禮。但賈生并未被任命為禮官大夫。

東漢仍有學者習容禮,魏晉以降習容禮不復見於史籍。此種現象的出現與當時蔑棄禮法的思想有關。阮籍《詠懷》中的一首,可以說是反容禮詩。

洪生資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設次序,事物齊紀綱。容飾整顏色,磬折執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梁。外厲貞素談,戶內滅芬芳。 放口從衷出,復說道義方。委曲周旋儀,姿態愁我腸。

從此,容禮遂成絕響,即偶有流風遺韻,也已不成氣候。至宋儒,儒學重光,容禮竟未能復興。劉申叔謂:

漢儒言敬皆就威儀容貌而言,朱子《家禮》本之。至程門以寂然不動為敬,則與漢儒之言敬相悖矣。[4]

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容禮不能復興,也就可以理解了。清代以來,江永、廖平、沈文倬等對容禮進行了一些研究,然而未見踐習者。

三、容禮心法

從商末至東漢,容禮綿綿不絕,傳習了千余年。其后斷絕,學者遂誤以為容禮家“不知經,但能槃辟為容”。“不知經”,誠有之。若謂容禮家“但能槃辟為容”則未必。從文獻上,我們并不能得到直接的文本證據來證明有容禮心法。但筆者在踐習容禮過程中,一日忽有所悟,乃徵諸經典,發現沉霾已久的容禮精義。

1、容禮綰合性命

在國人的思維中,儒釋道三家思想已身入腦根。如對身體,或廓達地以為不過“臭皮囊”而已,或謹慎地以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西人因謂儒家視身體為“神聖的容器”)。然而,即便是儒者,恐怕也不免以“臭皮囊”視之,而這種觀念明顯背離了儒家的思想。這樣一種背離值得反思。

學者常說道家性命兼修,性指心性(精神)層面,命指氣命(生理或肉體)層面。這樣說似乎是暗指其他兩家修行方法不無偏頗。佛家且不論,即就儒家而言,如果我們重塑儒門對身體的看法,恐怕也很難想象,在如此珍視身體的思想體系中,儒家會對此肉身不加以修持。因此修身第一義,實在是此肉身的修養。

《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劉康公一段話,是對容禮(威儀)的精辟論述。

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

學者一般比較重視“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一句,以與后來儒家的天命、中庸等觀念聯系起來進行思想史的考察。其實,學者忽略的次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衕樣具有非凡的意義。前句可看作是天命論,次句則可生發出儒門恢宏而闊大的功夫論(以禮修身)。最后一句,則是功夫修養的效驗,賈誼《禮容語》正是其絕佳的注腳。

又《禮運》云:

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

《樂記》謂禮樂之作用在於:

使耳目口鼻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講信修睦、肌膚筋骸,分別屬於心性、生理兩個層面。耳目口鼻、心知亦然。此豈非禮為性命兼修之學的明證?故所謂大端,心也、身也。此中隱含先秦儒家修行功夫之要鑰,而后儒鮮能達其意。故至今誤會容禮學,或以為不過小學,或以為徒外在的威儀,而不知其背后實有心法存焉。

在此,我們也很容易窺破容禮的制作不過是本諸人體的生理結搆:身心、九竅十二節、五官百骸。容禮的表現也不過為關節的運轉、官能的指使。古之聖王根據人體的特徵,制作了容禮,后人遵行之,自然也就能涵養其身(心),即所謂“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

2、容禮心法:思、繼續思

先儒謂禮是形教(《禮記正義》語),可謂一語中的。然而若謂容禮止於此,則大不然。《論語·季氏》云: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這段極簡明的文字,讀者卻多忽略一至關重要的“思”[5]字。朱子注說:“視無所蔽,則明無不見。聽無所壅,則聰無不聞。” 果如此解,則所蔽、所壅都是外在的事物,無法控制,如何能思明、思聰?可見,這種解釋有些不得要領。竊以為“思”即用心之意。視思明,如注目而視,心在目上,自然目光有炯炯而視明。聽思聰,如傾耳而聽,心在耳上,自然耳朵靈敏而聽聰。否則,心不在目、耳上,不免“心不在焉,則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大學》)了。

《孟子·告子上》也談到“思”問題: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耳目之官與心之官的差別在於:心具備“思”之作用,而前者若無心念的貫注,只能被動對外物刺激做出本能反應。故荀子謂耳目等為天官,心為天君。從其大體,就是自做主宰,一切言行皆處於心之靈光的燭照下,是自覺自知的。從其小體,就是任本能而行,心為形役,於自身的言行處於暗昧無知的狀態。天君天官并不是總能合一,即便心,也往往是“出入無時,莫知其向”,具有多層結搆,因此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是處於從其小體(也即暗昧)的狀態。自覺狀態下,天君指使天官,天官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一旦處於暗昧的狀態,五官魯鈍不任事,或純運本能,那么五官就轉化為五賊(佛言六賊),久之,便會使身體受到戕害,精神為之斫喪。故莊子謂“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更有甚者,人與禽獸之間的差異極微小,純任本能行事的,正是披毛戴角的禽獸(參梁漱溟先生《人心與人生》)。一個人深刻覺察到這一點,能不凜然生畏,因而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嗎?

筆者習容禮步趨之法時,於此深有體會,遂會悟到孔孟所謂的“思”,因名之為心法。我們大概1周歲時開始蹣跚學步,直至行走几乎成為本能,不必用心也能坦坦而行,然而也不免時或“失足於人”。踐習容禮時,筆者先是感到肌肉酸脹(生理層面)。有一日,忽覺得自己是用足在行,一舉足一投足,皆曆曆分明。投足,如踏綿上,大地為之微陷;甫舉足,大地即隨之平復。當此之時,唯我心、足與大地相應,更無別物。事后反思,乃知余二十多年來,心為足役,不禁為之悚然驚懼。

舉動時,心不在焉,是吾人的通病。而容禮修習的心法就在於要“思”、要“心在焉”。《曲禮》曰:毋不敬。程子說: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主一”即所謂“在”,“在”又具有持續性,故《詩》曰:“繼續思不忘。”孟子也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平常人的舉措,往往不知其心念所起,只覷准了終點所在,奔趨而去,於中間的過程懵然不知。而“在”或“繼續思”就是要心念起處曆曆分明,其持續曆曆分明,其終結也曆曆分明。這樣我們對身體的作為、心念流動保持自覺,就如以組串珠,漸漸打成一片。於是我們會發現:一念失處,即淪入禽域;一念提起,即躍至聖境。此所謂“惟狂克念作聖,惟聖罔念作狂”。可不慎與?

容禮修習不衕於宋明儒處,即在於不離威儀容貌、動作周旋而言敬。禮是形教,厥要在“思”。

3、容禮之要通乎四念處之法

儒門的此種修行方式與佛教四念處(或四念住)的修行方式極為相似。《大智度論》第四十八卷:

【經】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內身中循身觀?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如身所行如是知。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

【論】念身四威儀等者,先欲破身賊,得一心人,所為之事皆能成辦。以是故先尋繹其身所為、所行,來去、臥覺、坐禪,觀身所作,常一心安詳,不錯不亂。

此所謂威儀,亦如儒門之威儀,也就相當於禮容。身之行住坐臥,皆須一心“觀”之,做到“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如身所行如是知”。“觀”即“思”,言雖異,理則衕。漢傳佛教不太重視四念處的修行,而南傳佛教則頗為崇尚,有《念處經》、《大念處經》等。此說正可與儒門容禮修習相印證。

4、儒門齋戒之法

以上所論為動功,先儒修行(尤其宋明后儒者)多參佛道靜坐之法。實則儒門有齋戒之法。《祭統》云:

及時將祭,君子乃齊。齊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則不齊。不齊則於物無防也,嗜欲無止也。及其將齊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聽樂,故《記》曰“齊者不樂”,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慮,必依於道。手足不苟動,必依於禮。是故君子之齊也,專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齊七日以定之,致齊三日以齊之。定之之謂齊,齊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於神明也。

又《祭義》云:

致齊於內,散齊於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祭統》所論祭祀之齋,厥要有三: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聽樂,一也。心不苟慮,必依於道,二也。手足不苟動,必依於禮,三也。《祭義》參之以“思”,即存想、冥想之功。由於莊子把儒門齋戒發展為心齋,遂致后人誤以靜功為二氏之專利。后世祭祀雖亦齋戒,恐已流於形式,能達此精義者鮮矣。然今日湘西土家族舉行禮儀時,執禮者奠祭周公、孔子、朱子,事前須存想聖容[6],真古禮之遺意也!

四、容禮的意義

吾人講明容禮、掘其心法,旨在重建容禮,使之再度成為儒門修身之道。其實,只要吾人掌握了容禮心法,那么禮即生活,生活即禮,活潑潑地。然而其行儀斷不容蔑棄,因為那樣就失卻了容禮的真精神:性命一體,內外兼修。

[1] 《孔子家語》

[2] 《論語》

[3] 參魯士春《先秦容禮研究》。

[4] 《漢宋學朮異衕論》

[5] 《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與之類似,然孔子用“思”字,而不用“曰”字,蓋有深意。

[6] 賈紹興:《喊禮:湘西神秘婚喪禮俗考察記》

提交